2.推薦曲目

文藝復興的音樂家

威廉‧拜爾德 (William Byrd, 1543-1623)生長在與莎士比亞同一世代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是16世紀最後一位傑出的英國天主教作曲家。 拜爾德早年的學習過程已不可考,但從史料文獻中我們可知道他在20歲擔任肯特大教堂的管風琴師後便在英國樂壇嶄露頭角。當拜爾德在十年後移居倫敦擔任教堂音樂總監時,他已經是倫敦家喻戶曉的大作曲家了,不僅在倫敦具有崇高的藝術聲望,甚至在那版權觀念還不甚發達的年代,拜爾德就已經享有了終生著作專利權的保障。 在現今拜爾德所留下的作品中,宗教複音音樂可說是最引人稱奇的偉大創作。拜爾德一共創作了三首拉丁文彌撒曲以及為數眾多的經文歌。就當時的政治環境而言,寫作代表羅馬天主教的彌撒曲可說是犯了政治大忌,然而拜爾德在發表這三首彌撒曲後,又接連創作了數十首具有懺悔意涵的經文歌,這些樂曲皆用高超的對位法與織體繁複的複音音樂創作,莊重的旋律搭配宗教歌詞,巧妙展現拜爾德獨樹一格的音樂才華。 除了宗教音樂外,拜爾德的鍵盤樂作品也可說是英國鍵盤音樂開山祖師,尤其他首開先例在器樂曲中加入了幻想曲,讓音樂有更自在的發展與擴張,也為後輩作曲家預示了寫作器樂曲的無限可能。 從歐洲音樂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拜爾德為英國音樂開展出與歐陸國家全然不同的風格與樣式,自拜爾德之後的英國音樂家們無不在他所奠定的基礎下發展創新,最後讓英國自外於歐陸樂風,成為古典音樂中精采且優雅的分支,在古典音樂的世界裡綻放光芒。


喬凡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c。1554/1557 – 1612年8月12日)是意大利作曲家和管風琴家。他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代表了從文藝復興時期轉為巴洛克風格的威尼斯學派風格的高潮。 加布里埃利(Gabrieli)出生於威尼斯。他是五個孩子之一,他的父親來自卡尼亞(Carnia)地區,喬萬尼(Giovanni)出生前不久就去了威尼斯。雖然對喬萬尼的早期生活知之甚少,但他可能和叔叔作曲家安德里亞·加布里埃利一起學習,安德烈·加布里埃利從1560年代一直受僱於聖馬克大教堂,直到1585年去世。喬瓦尼的確可能是由叔叔撫養長大的,他對1587年的協奏曲的奉獻精神暗示了這一點,他在書中對叔叔形容自己“比兒子小”。[1] 喬瓦尼還前往慕尼黑與著名的奧蘭多德拉薩斯在阿爾伯特五世公爵的宮廷裡學習; 最有可能他呆在那裡直到1579年左右。拉斯蘇斯將成為對其音樂風格發展的主要影響之一。[1] 到1584年,他回到威尼斯,在1585年,克勞迪奧·梅魯(Claudio Merulo)離開該職位,成為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的首席風琴手。叔叔去世後的第二年,他也擔任首席作曲家。叔叔死後,他也開始編輯老人的許多音樂,否則這些音樂本該丟失。安德里亞顯然沒有什麼意願出版自己的音樂,但喬凡尼(Giovanni)對此的評價很高,以至於他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用於出版和編輯。 Gabrieli的職業生涯進一步發展,他在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擔任了另一位管風琴家,這是他一生所保留的職位。聖羅科(San Rocco)是所有威尼斯人中最負盛名和最富有的人,在其音樂機構的輝煌中僅次於聖馬可(San Marco)本身。意大利的一些最著名的歌手和樂器演奏家在這裡進行了表演,在英國作家托馬斯•科里亞特(Thomas Coryat)的旅行回憶錄中生動地描述了其音樂活動。他的許多音樂都是專門為那個地方寫的,[2]儘管他可能為聖馬可創作了更多音樂。 聖馬可(San Marco)具有卓越的音樂傳統,加布里埃利(Gabrieli)在那裡的工作使他成為歐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從他頗具影響力的作品《薩克拉交響曲》(1597年)開始的流行,使得來自歐洲各地,尤其是德國的作曲家來到威尼斯學習。顯然,他還指示他的新生學習在意大利寫的madrigals,因此他們不僅將宏偉的威尼斯多合唱風格帶回了自己的祖國,而且還帶回了更加親密的madrigals風格。海因里希·舒茲(HeinrichSchütz)其他人則將早期的過渡巴洛克式音樂北移至德國,這一趨勢對後來的音樂歷史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德國巴洛克風格的作品以JS Bach的音樂為高潮,建立在這種悠久的傳統上,其根源於威尼斯。 加布里埃利(Gabrieli)在1606年左右以後病情越來越重,那時教堂的主管部門開始任命代表接任他無法履行的職責。他於1612年在威尼斯去世,死於腎結石。

克勞迪奧·喬瓦尼·安東尼奧·蒙特威爾第(義大利語: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1567年5月15日-1643年11月29日),義大利作曲家、製琴師。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克雷莫納市的他,從小就接觸聖歌等音樂教育,並在未成年即有作品面世。16世紀末,受到貢扎加家族支助下,他與宮廷歌手合作,出版了牧歌等普羅歌曲。而《奧菲歐》可算是蒙特威爾第最出名的歌劇。 蒙特威爾第被認為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他的牧歌創作是文藝復興這一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創作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他雖不是第一個寫出歌劇的作曲家,然而他所創作的歌劇卻可以一直流傳至今日,甚至影響在後世各樂派的作曲家。 1567年5月15日蒙特威爾第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納,他的父親鮑德薩爾是一位外科醫師,十六世紀的克里蒙那,盛行音樂,當地出現許多有名的製琴師。 1576年加入了克雷莫納主教座堂的樂隊,1580~1590年期間追隨英吉奈利(Marco Antonio Ingegneri)學習音樂,在這期間便學習開始創作,1582年發表第一部作品《神怪小曲集》,1587年開始創作牧歌《madrigal》曲集,蒙特威爾第這一生總共創作了九冊的牧歌。1590年於曼托瓦受聘進入貢扎加公爵府中,擔任歌手及古大提琴手的工作。 1599年5月,蒙特威爾第與克勞迪雅·凱塔尼奧結婚。1600年他的事業才正開始發展,獲得宮廷樂長的職位,1607年完成並首演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菲歐》(L'Orfeo),然而在他事業順利時,1607年年底他的妻子卻因病去世,隔年,接著發表蒙特威爾第的第二部歌劇《阿莉安娜》(L'Ariana)。 1612年貢扎加公爵過世後,他的事業有了改變,公爵之子法蘭西斯科(Francesco)繼位,蒙特威爾第遭到解聘,他離開曼拖瓦回到克里蒙那,然而沒過多久,法蘭西斯科即因病去世,其弟費迪南多(Ferdinando)繼位,新任的公爵隨即邀請蒙特威爾第再度來擔任宮廷樂長,然而當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樂團的指揮去世,蒙特威爾第受召前往,在威尼斯接受試聽演出後,隨即被授與樂團指揮一職,一直到1643年去世。


托馬斯·塔利斯(1505年至1585年11月23日)是英國作曲家誰佔據了英語合唱音樂選集的主要場所。他被認為是英格蘭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並以其在英國音樂界的獨到見解而感到榮幸。沒有同時代的塔利斯肖像倖存;杰拉德·范德古赫(Gerard Vandergucht)創作的那幅畫可追溯到塔利斯去世150年後,沒有理由認為這是一種肖像。在他罕見的孤本哥特體簽名,他拼寫他的名字“Tallys”。 他在生命的盡頭,塔利斯抵制了威廉·伯德(William Byrd)等年輕一代在音樂上的發展,他擁護作曲的複雜性並採用了不同的聖經摘錄文本。塔利斯很滿足於從禮儀中汲取文字,並為皇家禮拜堂的禮拜活動撰文。他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衝突中作曲,他的音樂經常表現出動蕩的特徵。